降息周期下的银行股投资策略:红利套利仍在,但空间在收窄

降息周期下的银行股投资策略:红利套利仍在,但空间在收窄

Tags
银行股
红利套利策略
Published
August 2, 2025
Author
Sy
随着全球陆续进入降息周期,市场风格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。曾长期沉寂的银行股因具备红利属性,重新获得市场关注。但不同于以往基于“高息低估”的投资逻辑,当前更核心的逻辑是红利套利——即只要持有银行股所获得的股息高于融资成本,便可赚取息差。
然而,这一策略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已不像几年前那样“闭眼可做”。随着估值上行和红利下行,红利套利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,投资者必须更加审慎地评估可行性与潜在风险。

一、利率下行,红利套利策略回归视野

自2024年下半年起,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相继降息,中国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,市场流动性充裕,资金成本逐步下降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机构资金和杠杆资金开始寻找“融资利率 < 股息率”的稳定套利空间。
银行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红利资产,自然进入视野。这也是当前市场重新审视银行股价值的重要背景。

二、估值上行 + 红利下行:套利空间逐步收紧

需要正视的是,今天的银行股已经不再处于估值底部。
  • 当前A股主流银行股的股息率多集中在3.5%–4.5%之间,相比前几年动辄6%–7%的水平已有明显回落。
  • 同时,市盈率普遍回升至5–8倍区间,部分龙头国有银行PB接近或已突破1倍,显示出估值已开始反映市场对经济复苏与政策稳增长的预期。
而这两者的同步变化意味着:红利套利的“息差空间”正在被不断压缩。如果银行不进一步提升分红水平,而股价又持续上涨,则股息率会继续下滑。要维持套利吸引力,就必须依赖银行盈利能力的上升,或者市场利率的进一步下降

三、策略要点:红利套利依然可行,但必须附带择时与催化剂

尽管息差空间收窄,但红利套利仍是目前银行股投资中最具确定性的策略逻辑。
只要银行的分红率仍高于融资成本(无论是结构化资金、两融利率还是理财产品成本),套利逻辑依然成立。若市场在此基础上出现风险偏好提升、经济预期改善、行业利好催化等因素,银行股则可能获得估值溢价,从而在“红利+估值”两个维度同时获得收益
这也是不少资金在2023年起重新布局银行股的重要原因。

四、趋势观察:资金增持热情在边际减弱

值得注意的是,从2023年汇金公司增持中国银行开始,各类资本就掀起了增持银行股的大潮,银行股一度成为市场上的“红利避风港”。
但到了2025年,情况已经出现边际变化。例如:成都银行在近期迟迟未见增持动作,原因就是股价已经明显上涨,估值不再具备吸引力。这一现象显示出,即使是长期资金,在面对银行估值透支和息差压缩时,也开始变得谨慎

五、风险提示:红利套利不是无风险套利

当前阶段的红利套利策略,不再是基于“估值洼地+高分红”的顺风车,而是处在一条逐步变窄的通道中。以下几点需特别警惕:
  • 估值透支风险:银行股当前的估值已明显高于2022–2023年的底部区域,若市场对未来盈利或政策预期过于乐观,一旦不及预期,容易造成股价回调。
  • 息差吸引力下降:红利率已开始低于部分融资成本(如个人两融),策略适用人群缩窄。仅对低成本结构化资金仍具备吸引力。
  • 分红不可持续风险:部分银行盈利增长乏力、资产质量承压,未来分红政策存在调整可能,一旦派息比例降低,将直接打破红利套利模型。
  • 市场风格切换风险:一旦成长股或风险偏好回归,资金可能迅速从防御性红利板块撤出,造成交易拥挤后的反向冲击。

六、结语:从“抄底红利”到“精算息差”

2025年的银行股,已不再是那个“低估值、稳定高息”的纯价值洼地。红利套利策略依然可行,但投资逻辑已经从“低位捡钱”转变为“精算盈亏”
这是一种更接近利差交易的思维方式:你必须了解自己的资金成本,识别标的的分红可持续性,并评估可能带来的估值溢价。只有在这三者均处于合理区间时,套利才真正具备意义。
而那些希望通过银行股“一劳永逸”获取确定性回报的投资者,必须认识到当前的红利套利是可做的,但不是轻松的。它需要纪律、择时和更强的基本面判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