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股,增持公告并不罕见。每当市场低迷,总有一波“控股股东增持潮”如约而至。公告看起来朴素真诚,措辞大多类似:“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”、“基于对价值的认可”……但经历得多了,我开始慢慢分辨,哪些增持是真情实意,哪些不过是喊一嗓子来提振股价。
这过程中,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标准。但我逐渐摸索出一些信号,虽不总是精准,却足以让我少走弯路,甚至抓住几次机会。
一、看“钱”是不是真花下去了
很多增持,其实只是“计划”而已,并未立即执行。
曾经追踪过一家环保龙头企业,它的大股东在公告中声称将在未来6个月内斥资不少于5000万元增持。市场立刻兴奋,股价当天拉至涨停。但接下来的3个月里,我查遍了龙虎榜、公告,未见一笔真实买入。直到增持期满,公告悄悄更新了一句:“因资金安排原因,实际未实施增持。”
这种“画大饼”式的公告并不少见。部分大股东本身资金吃紧,发布增持计划只是为了“止跌维稳”。等市场稍有起色,就悄然放弃。
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:公告发布后一周内是否开始买入? 若迟迟没有动静,我会打个问号。如果连续几天出现分散、真实的小额成交记录,那通常是认真的。
二、看资金实力与股东背景
不是每一个大股东都有能力兑现增持。
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本身就是高杠杆运作的资金方,比如“民营控股+P2P背景”类型企业。表面上看账上还有点现金,但背后压力很大。对这类公司,增持更像是一种“姿态”。
相反,一些有国资背景、或者产业资本出身、现金流稳定的大股东,增持则更有底气。
比如闻泰科技,在2022年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中,其控股股东通过定增和集中竞价持续增持,买入金额和节奏都公开透明。后续股价随行业回暖明显反弹,从资金行为到基本面节奏,彼此呼应。
三、有没有“配合戏码”
如果控股股东真有意长期支持公司股价,通常不止是自己买入,还会配合公司层面的一些动作。
我曾跟踪过一家小型电力设备公司,大股东宣布增持的同时,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、员工持股平台,甚至启动了股份回购。一系列操作配合推进,说明公司是在通过“价值重估”优化长期持仓结构。
反之,一些公司只是简单发个增持公告,平时不参加说明会,也不接待调研,基本面一塌糊涂。碰到这种情况,我多半选择直接略过。
四、增持前的股价走势,透露意图
一些“诱多型”增持,喜欢在关键技术位破位时发公告——比如跌破年线后突然发布增持消息,意图是阻止下跌,带动市场回温。这类公告,常常和市值管理团队有关。
反过来,若股价在底部盘整已久,成交量持续萎缩时才宣布增持,并伴随实质性买入动作,可信度更高。尤其是在长期破净后,产业资本开始主动吸筹的情况,多数是真正在做长期布局。
五、是否兑现,是最终判断标准
我曾吃过一次“诱多”的亏。一家新能源设备公司宣布增持,股价连续三天大涨,我跟进去。结果增持迟迟不见动静,反而看到高管减持公告浮出水面。回头来看,那不过是一次“市值管理+拉高出货”的典型操作。
但也有正面的经验。2019年工程机械板块复苏初期,徐工机械的大股东多次低位买入,虽然公告语气平淡,但后续资金流、股权结构变化等公开信息中,能清楚看到实实在在的持股变动。我那次选择了跟踪,持有了一段时间,确实享受到了“与产业资本同频”的安心感。
写在最后
不是每一次增持都值得参与。但真正的“慢钱”行为,总会留下痕迹。
我不期待每一次判断都正确。但随着经验积累,我越来越相信一点:控股股东是公司里唯一不能“跑掉”的人,他们的行为,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价值重估的基础是否牢靠。
与慢钱同行,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识别信号、保持耐心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