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会拖到现在才出手?聊一聊反内卷政策与中国式产业周期

为什么会拖到现在才出手?聊一聊反内卷政策与中国式产业周期

Tags
反内卷
产业周期
Published
August 12, 2025
Author
Sy
过去几个月,A股市场忽然多了一个关键词——反内卷
从光伏到新能源车,从生猪到锂电,政策层面密集释放信号,呼吁行业停止价格战、加快兼并重组,甚至直接限制新产能落地。
这让不少投资者好奇:为什么不早点出手?为什么要等到行业亏损成片才开始救火?
如果把它放在经济周期的视角里,答案会更清楚。

一、中国式产业周期长什么样?

在经典经济学中,产业周期是繁荣 → 过热 → 衰退 → 危机 → 复苏的循环。
而在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,这个过程有三个显著特征:
  1. 顺周期放大器
      • 地方政府有GDP和税收冲动,景气时拼命招商引资。
      • 银行与资本市场在高利润期积极放贷、投资。
      • 企业担心失去份额,宁可亏损扩产。
  1. 逆周期“托底器”
      • 当亏损波及龙头企业、金融体系或地方财政时,政策会迅速介入托底,防止行业雪崩。
  1. 国际竞争牵引
      • 即便产能过剩,如果行业处于全球份额争夺期,政策会倾向“先做大蛋糕”,推迟出清时间。

二、为什么市场没能自我调节?

理论上,价格下跌会迫使落后产能退出,市场最终会恢复平衡。
但现实中,有三道“延迟锁”:
  1. 价格信号滞后
    1. 景气高峰时的数据太美好,让投资和扩产计划一旦启动就难刹车。即便价格掉头,产能投放仍按原计划落地。
  1. 资金链支撑
    1. 一些企业有地方政府或银行的支持,即使亏损也能撑下去,拖长了竞争周期。
  1. 囚徒困境
    1. 行业集中度低时,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减产,结果大家一起卷到亏损。
结果就是——市场调节机制还没发挥作用,行业就已经陷入“全员亏损+恶性竞争”的死循环。

三、政策为何不在苗头期出手?

这背后更多是平衡取舍
  • 发展优先
    • 在战略产业上,政策往往希望先做大规模、压低成本,再考虑结构优化。
  • 担心错杀
    • 过早压产可能让行业失去国际竞争机会。
  • 地方利益驱动
    • 高景气时,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有强烈的顺周期动力,中央的“防过剩”信号很难真正落地。
换句话说,监管并不是没看到苗头,而是认为“适度的过剩”可能有利于抢份额、压成本,只要不演变成系统性风险,就先让市场竞争下去。

四、为什么现在必须出手?

这轮反内卷政策的背景,是几个临界点同时触发
  1. 龙头也扛不住了
    1. 价格战已经打到行业利润链条的最顶端,连技术和规模优势明显的企业也开始亏损。
  1. 外溢风险扩大
    1. 全行业亏损冲击银行资产质量、地方财政收入,就业和上下游产业链都受影响。
  1. 全球竞争窗口仍在
    1. 在国际市场格局尚未稳定前,必须保住优质产能,避免被低价竞争拖垮。
此时出手的目标是加速出清、托底预期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,手段包括:
  • 限制无序扩产
  • 鼓励兼并重组
  • 提供金融支持
  • 引导价格理性化

五、周期视角下的反内卷

如果用一条曲线来画,这轮政策大概处在衰退末期 / 危机期复苏期过渡的节点。
在这个阶段,市场竞争的破坏性已经超过了它的创新性,行政干预的效率远高于等待市场自愈。
参考历史,2015–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(钢铁、煤炭)、2009年的汽车家电下乡,都属于在周期低谷用政策托底的典型案例。
不同的是,这次反内卷的行业(光伏、新能源、锂电等)是技术迭代快、全球化程度高的战略产业,政策的容忍度和出手节奏会更有针对性。
反内卷政策不是要消灭竞争,而是要防止竞争陷入破坏性循环。
在中国式产业周期里,政策介入的时点,往往意味着行业最黑暗的阶段正在过去,但真正的复苏,还需要产能出清、价格企稳、需求回暖三者共同作用。
对投资者来说,这可能是“黎明前的黑暗”,也是判断拐点能否持续的关键窗口。